近年来,公车私用现象得到遏制,但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忘了公车姓公,把使用公车看成个人待遇和地位的象征,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问题仍然突出。仅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近期通报的案例看,党员干部使用公车办私事屡见不鲜,有的3年公车私用114次,有的甚至驾驶公车到宠物医院给宠物狗看病,有的以“借”为名长期使用企业车辆并将车辆费用转嫁给企业。
有人因千方百计揩公家的油栽了跟头,被查处之后还牢骚满腹,说“多大的事儿啊,值得这么较真吗?”而就在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一幅陈列在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第三展厅的画作:“‘铁人’王进喜的老母亲生病,是他的大儿子用自行车推着奶奶去的卫生所看病,而在他们身旁几米远,就是组织上配给王进喜的吉普车……”这个故事,折射了王进喜严于律己、公私分明的品格。两相对照,不知习惯揩油者是否感到汗颜?
王进喜说过:“我从小放过牛,知道牛的脾气,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这样的人生态度,也很直观地反映到了他在公与私的选择上。在玉门,父亲病逝、家庭困难的王进喜,不顾师傅的劝阻,毫不犹豫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支援抗美援朝,全矿工人用捐款购买的一架战斗机被命名为“石油工人号”。在大庆,他留下了“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腿被钻杆砸伤了,他坚持不下火线;为了保住钻机和油井,他纵身跳进泥浆池,奋力用身体搅拌泥浆,终于压住了井喷。当上大队长后,他立下家规:“公家东西一分也不沾”。单位为王进喜配备的威力斯小吉普车,被他用来为井队拉粮、送病号入院、送工人回家,成了职工的“公用车”,唯独不让家人用。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中国传统文化一贯褒扬和倡导公私分明、大公无私。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环境发生多大变化,不损公肥私、假公济私,始终被视为做人的本分;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始终是一种被赞颂的美德。时隔半个多世纪,当我们重温王进喜的故事,依然会被他的事迹所触动,正因他身上闪耀着古今认同的价值追求和崇高风范,令人由衷信服。
尽管先贤早已警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尽管事实也一再验证“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但现实中仍然有党员干部公私不分、假公济私,甚至因私欲熏心大搞权钱交易,最终“酿成千古恨”。对此,有人归咎物欲横流,有人怪罪金钱至上。其实,根源还在于内因,没有真正改造好自己的主观世界。为什么公私不分、损公肥私?说到底是品德问题、人格问题、“三观”问题。
翻开《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一条规范便是“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对党员干部来说,只有严守公私界限,把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作为自觉遵循和日常习惯,“底线”才不会摇摇欲坠、险象环生。在拒腐防变的同时,还要向上向善,通过不断改造自我扫除“灰尘”荡涤“杂念”,努力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秉公用权、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韩亚栋)
鲁公网安备 37160202000617